健康教育

孩子身上没有磕碰,却出现出血点?警惕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发布时间:2021-01-05  点击数:4997  作者:洪丽平

  孩子自出生后就会对这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但是如果家长确定宝宝没有磕碰过,身上却出现了青紫及皮肤上出现出血点,经常鼻出血、牙龈出血,就需要警惕您的小孩是否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什么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为特点,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本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小儿多为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ITP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但以婴幼儿时期多见,春季发病数较高。此病在小儿急性型中约80-90%于6个月恢复,10-25%转为慢性。慢性病例多见于学龄儿童,病程在6个月以上,约有1/3-1/2于5年内恢复。急性病例中个别可能发生严重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而导致死亡。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哪些表现?

  由于孩子年龄小,免疫功能不完善,在一些病毒感染、疫苗接种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是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血小板被破坏、清除,从而血小板的寿命缩短,数量减少,继而出现皮肤、粘膜等出血表现,少数严重的病例可以出现排血便、血尿,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眼结膜下或者视网膜出血,甚至颅内出血。

  三、为什么会发生ITP?

  1.感染: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可能发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免疫相关因素: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由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血小板过度破坏或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引起血小板生产不足引起的。

  3.脾脏因素:脾脏时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场所,当脾脏产生大量抗血小板抗体时,血小板经过脾脏与抗血小板抗体结合而致敏,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引起血小板减少。

  4.本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四、如何确定是否得了ITP?

  通过验血及骨髓象,以及临床表现可得出诊断:①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减少,平均体积偏大,出血时间延长,但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②骨髓象: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

  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表现为:巨核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内颗粒减少,幼稚巨核细胞增加;有血小板形成的巨核细胞显著减少,红系及粒单核系正常。

  五、应该如何治疗及护理?

  1.出血严重者应注意休息,当血小板低于20×109/L,应严格卧床,避免外伤;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如无明显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高于30×109/L,无手术、创伤,且不从事增加患者出血危险的工作或活动,发生出血的风险较小,可进行临床观察暂不进行药物治疗;

  2.首次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一般首选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激素可以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巨噬细胞成熟障碍。偶然发现无症状的轻度或中毒血小板减少患者,追踪观察,无需治疗,但需查明潜在病因,如脾功能亢进。

  3.以往就通常使用的输血和血小板的方式治疗,然而这种方式导致输血的血小板存活率较低,需要多次输血治疗,然而多次输血治疗会导致血小板抗体的增加,导致进一步治疗的困难。从另一方面来说,输血治疗可能会引发其他的血液疾病。血小板低于20×109/L者,出血严重、广泛者,疑有或已发生颅内出血者可进行急症处理,比如血小板输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等。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医嘱!!!

  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二线治疗:(1)脾切除:当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情迁延6个月以上者可考虑脾切除;(2)药物治疗:如抗CD20单克隆抗体、血小板生成药、长春新碱、环孢素A等药物;

  5.对不同的患儿应该采用不同的饮食护理模式:建议患儿食用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并根据患儿年龄大小予以相关的科学饮食指导。例如母乳喂养的应建议补充食用相应的科学辅食;学龄前儿童和幼儿,如若出现牙龈出血等状况,则食物的温度不应过高;避免儿童食用生硬的食物,尽量采用半流体和较软的食品。